skip to Main Content
0913-692216 samqtt@gmail.com

第四套 混戰計

第 十 九 計: 釜 底 抽 薪

「 釜 底 抽 薪 」 計 是 當 兩 軍 對 壘 時 , 一 方 不 直 接 針 對 敵 人 的 鋒 芒 與 敵 人 抗 衡 。 而 是 另 想 辦 法 , 從 根 本 上 削 弱 敵 方 的 氣 勢 , 這 樣 就 可 以 以 弱 勝 強 。

釜底抽薪﹐語出北齊魏收《為侯景叛移梁朝文》﹕「抽薪止沸﹐剪草除根。」古人還說﹕「故以湯止沸﹐沸乃不止﹐誠知其本﹐則去火而已矣。」這個比喻很淺顯﹐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。水燒開了﹐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﹐根本的辦法是把火退掉﹐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。此計用于軍事﹐是指對強故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﹐而應該避其鋒芒﹐削減敵人的氣勢﹐再乘機取勝的謀略。釜底抽薪的關鍵是關于抓住主要矛盾﹐很多時做﹐一些影響戰爭全局約關鍵點﹐恰恰是敵人的弱點。指揮員要准確判斷﹐抓住時機﹐攻敵之弱點。比如糧草輜重﹐如能乘機奪得﹐敵軍就會不戰自亂。

第 二 十 計: 混 水 摸 魚

「 混 水 摸 魚 」 計 是 乘 亂 取 勝 的 意 思 。 中 國 古 代 軍 事 家 運 用 這 一 計 時 , 大 都 是 先 設 法 把 水 攪 混 , 然 後 利 用 敵 人 互 相 混 戰 之 機 , 把 他 們 一 一 消 滅 掉 。

混水摸魚﹐原意是﹐在混濁的水中﹐魚暈頭轉向﹐乘機摸魚﹐可以得到意外的好處。此計用于軍事﹐是指當敵人混亂無主時﹐乘機奪取勝利的謀略。在混濁的水中﹐魚兒辨不清方向﹐在復雜的戰爭中﹐弱小的一方經常會動搖不定﹐這裡就有可乘之機。更多的時候﹐這個可乘之機不能只靠等待﹐而應主動去制造這種可乘之機。一方主動去把水攪渾﹐一切情況開始復雜起來﹐然後可借機行事。

第 二 十 一 計: 金 蟬 脫 殼

「 金 蟬 脫 殼 」 的 本 意 是 : 蟬 在 蛻 變 時 , 本 體 脫 離 皮 殼 而 走 , 留 著 蟬 蛻 還 掛 在 枝 頭 。 此 計 用 於 軍 事 , 是 指 通 過 偽 裝 擺 脫 敵 人 , 以 實 現 我 方 的 戰 略 目 標 的 謀 略 。

三國時期﹐諸葛亮六出祁山﹐北伐中原﹐但一直未能成功﹐終于在第六次北伐 時﹐積勞成疾﹐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。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﹐ 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。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﹐在諸葛亮死後﹐秘 不發喪﹐對外嚴密封鎖消息。他帶著靈柩﹐秘密率部撤退。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 蜀軍。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﹐雕了一個木人﹐羽扇綸巾﹐穩坐車中。並派楊儀 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﹐向魏軍發動進攻。魏軍遠望蜀軍﹐軍容整齊﹐旗鼓大張﹐ 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﹐指揮若定﹐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﹐不敢輕舉妄動。司馬懿 一向知道諸葛亮「詭計多端」﹐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﹐于是命令部隊後撤﹐ 觀察蜀軍動向。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﹐馬上指揮主力部隊﹐迅速安全轉移﹐ 撤回漢中。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﹐再進兵追擊﹐為時已晚。

第 二 十 二 計: 關 門 捉 賊

「 關 門 捉 賊 」 是 說 對 弱 小 的 敵 人 要 採 取 四 面 包 圍 , 這 樣 就 可 以 全 殲 敵 人 。 當 然 , 這 個 計 如 果 運 用 得 好 , 甚 至 可 以 圍 殲 比 自 己 強 大 的 敵 人 。

此計是指對弱小的敵軍要採取四面包圍﹑聚而殲之的謀略。如果讓敵人得以脫逃﹐情況就會十分復雜。窮追不捨﹐一怕它拼命反撲﹐二怕中敵誘兵之計。 這裡所說的「賊」﹐是指那些善于偷襲的小部隊﹐它的特點是行動詭秘﹐出沒不定﹐ 行蹤難測。它的數量不多﹐破壞性很大﹐常會乘我方不備﹐侵擾我軍。所以﹐對這 種「賊」﹐不可放其逃跑﹐而要斷他的後路﹐聚而殲之。當然﹐此計運用得好﹐決 不只限于「小賊」﹐甚至可以圍殲敵主力部隊。

第 二 十 三 計: 遠 交 近 攻

「 遠 交 近 攻 」 計 是 當 實 現 軍 事 目 標 的 企 圖 , 受 到 地 理 條 件 的 限 制 時 , 先 攻 取 就 近 的 敵 人 , 而 對 遠 隔 的 敵 人 取 得 暫 時 的 聯 合 。 等 攻 取 了 近 敵 之 後 , 再 一 一 擊 破 遠 敵 。遠交近攻﹐語出《戰國策‧秦策》中,范睢曰:「王不如遠交而近攻﹐得寸﹐則王之寸﹔得尺﹐亦王之尺也。」

這是范睢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。遠交近攻﹐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﹐各個擊破﹐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。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﹐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﹒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。為了防止敵方結盟﹐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﹐各個擊破。消滅了近敵之後﹐“遠交”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。“遠交”的目的﹐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採用的外交誘騙。

第 二 十 四 計: 假 道 伐 虢

「 假 道 伐 虢 」 的 「 假 道 」 是 借 路 的 意 思 。 對 於 處 在 敵 我 兩 個 強 國 中 的 弱 國 , 當 敵 方 逼 迫 它 屈 服 時 , 我 方 立 刻 出 兵 援 救 , 借 機 把 軍 事 力 量 滲 透 進 去 , 控 制 其 局 面 , 再 乘 機 發 動 突 然 襲 擊 , 就 可 輕 而 易 舉 取 得 勝 利 。 也 可 理 解 作 先 利 用 甲 做 跳 板 去 消 滅 乙 , 達 到 目 的 後 , 回 過 頭 來 連 甲 一 起 消 滅 掉 。

春秋時期﹐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﹕虞和虢﹐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。晉如襲虞﹐虢會出兵救援﹔晉若攻虢﹐虞也會出兵相助。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。他說﹐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﹐必須要離間他們﹐使他們互不支持。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﹐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。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﹐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﹐送給虞公。獻公哪裡舍得﹖苟息說﹕大王放心﹐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﹐等滅了虞國﹐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﹖獻公依計而行。虞公得到良馬美璧﹐高興得嘴都合不攏。晉國故意在晉﹑虢邊境制造事端﹐找到了伐虢的借口。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﹐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﹐只得答應。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﹐這件事辦不得的。虞虢兩國﹐脣齒相依﹐虢國一亡﹐脣亡齒寒﹐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。虞公卻說﹐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﹐那才是傻瓜呢﹗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﹐攻打虢國﹐很快就取得了勝利。班師回國時﹐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。虞公更是大喜過望。晉軍大將裡克﹐這時裝病﹐稱不能帶兵回國﹐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。虞公毫不懷疑。幾天之後﹐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﹐虞公出城相迎。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。不一會兒﹐只見京城中起火。虞公趕到城外時﹐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佔了。就這樣﹐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。

這篇文章有0篇回應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Back To Top
×Close search
搜尋